大明守村人第251节
昆虫类的,蝎子、蜈蚣、知了、蜜蜂等。
还有海产类的等分类方法,最简单的为草木虫石谷。”
里长见朱元璋喜欢听,他就科普,不然自己岂不是白学了。
朱元璋确实很爱听,一行人边沿着小路走边聊,里长为大家介绍这里的所有植物和动物,包括昆虫等。
顺便讲当年的矿石,尤其是能够用来当肥料和药物的,再重点提泥煤的作用。
里长抓一把土:“陛下请看,之前村子便偷偷跑这里拉土,泥煤能够当煤炭烧,不过不值得。
它最大的作用是种作物,村子里用他铺新开荒的不好的地,这样那地就变成了良田。
再就是拿他育苗,比正常的肥要好,包括透气性和透水性。”“相当于上了很多肥的好地?一般人哪知道啊!派人问问,看别处哪里有,一大片地直接用来种东西,不如取出一些育苗。”
朱元璋理解这种土了,觉得直接在很厚的土上种作物不划算。
“是应该这样,这些土里没有虫卵,也没有作物生的病的东西。
使劲一压就是一坨,抖一抖又变得松散。从别的地方压好装袋子运输,十分方便。
村子的两万亩小麦田,从这边取土,取完后这边根本看不到减少。当然,咱们没盯着一个地方挖。”
里长把手上的土扔掉,到前面的小溪边洗洗手。
经里长一说,周围的人都知道这土是宝贝了,它的最大用途是把贫瘠的土地变良田。
如果别人知道的话,自己家里都是下等田,跑这里来运泥煤,回去就是上等田,亩产差太多了。
朱元璋都眼热,他观察下,确实很多,便说:“宫中也种了地,选好田取的土,嗯……”
“陛下回宫时可带上几船泥煤,东华门外的大棚里放上,冬天便能吃到更好的菜了。”
里长懂,人家提宫里了,得送,说白了整个江山都是人家的。
“好好好!哎呀!人要是有学问,种地都比别人强。
许多百姓种田,倒是知道用农家肥,可惜那肥又不多。
一年到头,看天吃饭,赶上种的粮食和菜,有个病灾和虫灾,除了哭,做不得旁的。
下丘村给出来的那些个方子,还有测土酸和碱的试纸制造方法,只要百姓学会,至少不用无助地哭。
看天吃饭,咱也能跟老天爷斗一斗,粮食生病了给粮食治病,粮食生虫了就杀虫。”
朱元璋聊起农药和肥的事情,远的不说,宁国府、太平府、应天府三府,现在就由官府的人指点着种地。
衙门的人拿着册子和试纸,到田间地头看,见作物出问题,立即告诉怎么调整,再帮忙送来东西。
而宣城县二十一个村子,不用官员管,他们直接从下丘村学,然后知道哪里有什么矿,带着人手去采。
平时时刻准备石灰水、草木灰,等着泡水给作物治病。
……
等蒿子全部收好,队伍里的人在孩子们的指点下又寻出来不少草药,队伍返回。
“那木头桥,不如换成石头桥,查出来人了?”朱元璋问来到车边跟着小跑的人。
“陛下,昨天没有人出去,今天一早也是。
不过西边有打渔的人,他们说看到过一伙儿不是本地人样子的人来过这里。
前天一早来的,还与渔民问了路,问下丘村,之后再未见过。”
跟着跑的人汇报情况。
“知道了,再去探查!”朱元璋说完,前面就是那座木头桥,周围有人看守。
之前没人发现桥晃动得厉害,估计以为此桥就那样。
只有下丘村的人才熟悉这边的情况,桥也是他们后来给修的,原来搭的木头。
第355章村有肉吃泥滩烂
“是回无?”朱闻天把马车赶过桥,朱元璋想到个人。
随即他摇摇头,对方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?一旦被查到,定然要派兵过去把那里曾经躲起来的人全抓出来杀掉。
朱闻天也一边赶车一边分析,朝中的某个人要做的话,需要把消息送出去。
朱元璋在下丘村住,怎么可能让别人往外传消息?只能把每天的题本送走,从里面夹带私信?
同样要有目的性,真的只为了让人掉下桥,离间下丘村和陛下的关系?
那可是想太多了,自己这个守村人给朱元璋赶车,朱元璋会怀疑下丘村把守村人给卖了?
别看桥不高,掉下去万一摔到守村人了呢?
“冯老四?冯老四你怎么来了?”
队伍往回走,到村口的时候,里长看到被人看管起来的冯贵。
“过节了,给你们送些鸡蛋和咸鸭蛋。”冯贵声音在颤抖。
跟他来的两个村民跟是浑身哆嗦,他们已经知道情况了,陛下居然来到下丘村。
“是西河村的人。”朱标在车中出声,他知道西河村最开始就跟下丘村关系好。
一个是两村离得近,另一个则是冯贵从小就和朱宜长玩耍。
“带到近前。”朱元璋想了解下西河村的事情。
“草民西河村里长冯贵叩见陛下、皇后、太子殿下。”冯贵自己过来,来之前学了一句。
“起来吧!你今日到此作甚?”朱元璋微微颔首。
“给下丘村送蛋,去年西河村从下丘村带走不少鸡雏、鸭雏、鹅雏,都已经长大能下蛋了。
村子里挨个蛋照,看着能孵的蛋就留下用炕孵,不能孵的就腌上。
等那些蛋出了雏,就自己吃蛋,攒了两天的量,送下丘村。
本来说好的两倍还他们雏,他们不要,咱送蛋,过节了,粽子想来他们没少包,便未拿。”
冯贵先说自己西河村已经有很多家禽,再提还雏的事情。
“进村说。”朱元璋来兴趣了,想多问几句。
冯贵就跟在车边一同进村里,女眷们跟马皇后走。
朱元璋、朱标、里长、朱闻天和冯贵在一起,朱元璋坐在遮阳伞下,其他人站着。
冯贵脑袋总是往水田里看,想看下丘村的水稻秧子怎么样。
“西河村的人现在……呃……能吃饱饭了?”
朱元璋想了下,犹豫着问。
他担心对方回答说还有很多人饿肚子,说明如此努力还不行。
冯贵露出笑容:“陛下,咱西河村是比不得下丘村,却也强过其他村子的。
村子里的人,一人一天吃个鸡蛋,每天吃顿肉,家家有余钱。
我管着公使钱,与下丘村学习,吃大锅饭,节省人手。
刚插完秧,过上一段时间再种黄麻,现在闲着,咱们都去找草药。
过几天卖了钱,咱们还要买大牲口,河边有一些烂滩子,以前没人愿意去拾掇。
看着烦,夏天蚊虫都是从那里出来,我们打算收拾收拾,看看是种地啊!还是做旁的。
我今天来,除了送蛋,还想问问宜长干什么好,毕竟他绑了……学了不少。”
冯贵一说起来自己村子的事情,就不害怕了,显得很兴奋,差点把不该说的话说出来。他总说朱宜长绑了个神仙,然后让神仙出主意。
朱元璋心情愉快:“有肉吃好,天天能吃到肉啊!你这个里长不错,大明的里长都能如你一般,咱就放心喽!”
“陛下,我这也是跟宜长学的,原来村里还有捣乱的人,被我们给收拾了,现在所有人都一条心。
下丘村干啥,咱就跟着干,再等一年,明年这个时候之后,西河村也打算家家盖新房。
现在要找老竹子砍下来晒,到明年用竹子当筋骨,也盖二层的砖混楼。
冬天咱们还能赚一笔螃蟹钱,那时水稻和黄麻陆续收获,算一算,钱够。”
冯贵说话的时候眼睛看向那边的二层楼楼群,自己村子的人都眼馋。
准备照着来,原来的房子和院子也不拆,院子里能种菜、养鸡,平时把房子拾掇拾掇就好。
“已经有钱可以起二层楼了?你们村子……宜长,他们的烂滩子,你给个办法,人家专门找你帮忙。”
朱元璋更高兴了,西河村厉害呀!有钱!
里长看看冯贵:“陛下,烂泥滩子其实是地势低,而且那里的石头和沙子少,都是淤泥。
淤泥无法直接种作物,人下不去,只有野草长在上面,人过去就往下陷。
最好的办法是清淤,一直掏下去,把淤泥都给掏出来。
那个淤泥不能立即拿来肥田,里面有不少虫卵,需要晒,晒干干的。
再往里拌石灰,如此把虫卵全杀死,到明年就好办了。
挖出来的大坑,由于地势低,不处理地势,还要积水,依旧种不了农作物。
干脆种荷花,放几条船,鸭子和鹅就有了更多的地方呆着,鱼虾养与不养都无所谓。
旁边的河能连上就最好了,挖个渠,到时自有鱼虾进去,螃蟹也不建议养……”
里长想一想,还是认为掏出来好,把烂泥滩子变成池塘,就有莲子和藕。
人家就在河边,单独养水产属于吃力不讨好的行为。
到时候不但种荷花,还要种鸡头米,这个是药,或者在岸边一圈种水红花子、石菖蒲。
不过必须留出来路,甚至专门铺上石子分隔一片片区域,否则看着跟原来的烂泥滩子没什么区别。
那种烂泥滩子给人的感觉十分不好,总觉得能陷进去,即便白天都绕着远走。
里面的蚊子、虫子、拉拉秧、蚂蟥、蜘蛛、蜈蚣等等,反正看着就难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