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天之世第797节

舰船之上,一众明军水师虽说实战经验极少,但是他们的训练日久。

所以在甘宁军令下达之后,他们很快便已经全部就位。

操控橹、桨的民夫虽然训练都稍差,而且慌乱了一些,但是很快也稳下了心神。

毕竟在这大海之上,明军海军从来都是霸主地位。

甘宁双目微眯,海面之上已经可以看到那支舰队的船帆了。

“传信,我带支舰队前去查看,命令……”

甘宁没有多想,很快便下达了军令。

瞭望台上的旗手不断的挥舞着旌旗,正在航行明军舰队开始调整起了他们的位置。

运输船一支处于最内测的位置,明军的几艘战船离开了既定的位置,向着东方航行而去。

他们是自北向南航行,东方是舰队的左面。

在甘宁的指挥之下,五艘战船跟随着甘宁的座舰离开了舰队,向着那支未知的舰队快速的航行而去。

甘宁座下毕竟是一艘两千料的大船,而且此时自西向东,正好也顺风。

座下的战船借助这风力,噼波斩浪而去。

甘宁稳住身形,举起了手中的千里镜,看向远方。

随着逐渐的靠近,镜头之下的那支舰队的外貌也越发的清晰。

这支舰队的船只看起来都并不大,一共有十三艘船只。

这支舰队很多的地方破碎较为严重,看起来似乎是遭受了风浪的袭击。

船只之上悬挂的旗帜也是极为奇怪,上面绘制的图桉也十分奇怪。

“将军。”

汤元走了过来。

“只有十三艘小船,传令两翼的舰船靠过去,将他们扣下来,暂时没有看到床弩等武器,但是也需要小心一些,拦停他们,如果对方发起进攻,那就不要留情。”

甘宁放下了千里镜,下达了新的命令。

他心中感觉有些古怪,这些战船的形制和无论是和明军还是和汉军的形制都截然不同。

令旗飞舞,很快在军令之下,两翼的四艘战船再一次加快了速度,向着两翼包抄而去。

见到两翼战船开始了加速,甘宁再度举着千里镜看向远方,此时的距离又靠近了许多。

船上的人在千里镜的镜头之下,清晰可见。

甘宁心中更是狐疑,因为他发现不仅仅是船只古怪,船上的船员也十分的古怪。

那些船员大部分都是黥面文身,服饰古怪。

看到明军的舰队驶来,这些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恐慌,不过他们却是并没有驱船逃走。

很快四艘明军战船便将十三艘小船包围了起来,十三艘船全都下了船帆,没有其他的动作。

这十三艘船,其中最大的一艘,都没有明军的海船大。

第八百三十七章灾荒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。

大明历四年(197年),八月七日。

冀州,安海军港。

安海军港内设驻军五百人,留一曲守卫,设安海校尉一人。

此时的安海军港已经完全戒严,港口内的街道四下站满了守卫的军卒。

就是军港旁边的集市,此时也是没有了多少的人气,来往的路人也少了许多。

安海军港修建之前这里不过是一座小渔村。

而在修建安海军港之时,因为军港修筑需要人工的原因,这里也慢慢的形成了一座小集市。

毕竟明庭征发徭役,招募工人是要给钱的,不像是汉庭那般是强征徭役,免费做工。

有了富足的钱,便会有相应的消费能力。

明庭也没有打压商业的发展,于是走夫贩卒便开始向着这边赶来,慢慢聚集在了一起。

等到安海军港修建完毕,这里也成为了一处重要的集市。

这里的集市建立之后,也成为了周围屯所、聚落之中的乡民交易往来的场所。

河北之地经历过了公审之后,世家豪强的土地几乎被全部收归于国有。

许安便效仿之前在并州、中州的举措,同样实行屯田制。

当然也跟随着冀州本土的情况修改了一些不妥当的地方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一次的修改不是许安提出来的,而是户部尚书傅祁提出来的。

而他提出来的这一建议,便引用了许安之前所说的话,因地制宜的制定和修正措施。

看似是小的举措,但是还是让许安感到颇为激动。

因为一直以来,许安都在鼓励开拓、革新的精神。

简而言之。

“灾荒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。”

汉武帝时期,董仲舒提出了“天人感应”。

即,天和人同类相通,相互感应,天能干预人事,人亦能感应上天。

若是天子违背了天意,不仁不义,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。

如果政通人和,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。

而侯汉武帝“独尊儒术,罢黜百家”。

两汉数百年时间,使得“天命说”“天人感应”为众人所信服。

因而各地一旦出现天灾,轻则官员罚俸,天子守礼,重则三公去职,天子自审。

儒家思想有好的也有不好的,随着其不断的发展,其也越发趋向于保守,被保守势力所乱用,修改。

到后面的朝代,甚至主动放其疆域,对于变法畏之如虎。

许安想做的,就是将如今现有的儒家思想,转变为经过了修正后的太平道思想。

而许安在修正的时候,将“灾荒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”加入了太平道思想之中。

这句话其实是取自宋时变法的王安石,不过其中有一句不同,王安石说的是“天变不足畏”。

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,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“天生异象”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。

不过改成了灾荒不足畏,其实也只是口语化,并没有多大的影响。

而且此时许安自己也宣称明国如今就是天命,这是明国的根基,也是之后千秋的根基。

天命的解释权,不能够再由那些儒生文士来把持,天命的解释权将有大明帝国的道政府来把持。

无论后世如何发展,华夏永远都将会是天命之国,许安要的就是将这一天命之国的想法根植于寻常百姓之心中。

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。

即,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,就要修改甚至废除。

因为改革而因此引来的流言蜚语也不需要太过于顾虑,因为只要是改革,便一定会触及保守派的利益。

户部尚书傅祁是阎忠的好友,他和杨绩、庞渤三人是最高加入太平道中世家出身的人,完全是因为相信阎忠,携带家小搬迁到了并州,而后当许安入主长安之时,家眷也跟着迁到了中州。

傅祁的年龄其实比阎忠还要大,而且也是四人之中看起来最瘦弱的,不过实际上他的身体却是四人之中最好的。

这一次的变革也是他主动提起,本来许安是准备自己提出改良的意见,毕竟傅祁年事已高,思想不容易转变,但没有想到傅祁居然转变了思想。

中州、并州、益州等州因为连年的战乱,因此土地荒废,人口大量流失。

许安当初采取的屯田制很好的便发展了下去,以家庭为单位,整合起来,设立屯堡、屯所。

而如今河北之地,却是很久都没有遭遇什么战事,流民并不多,大多都是以聚落、乡亭、城邑的形式聚集在一起。

大部分的黔首小民没有土地,只能沦为佃户或则是世家豪强的奴仆。

但即便如此,他们也有家庭和聚集地,贸然将他们迁移聚集在一起,恐怕会造成不必要的骚乱。

于是屯田制进入了河北之后,便重新改革。

原本那些世家豪强下面的佃农的契约全部被明庭户部所收取,然后和明庭签署新的契约。

简单来说,就是这些土地的主人变更,这些佃农现在是租借的国家的土地,他们要缴纳的税收少了许多,和平时期只需要缴纳田税和助役钱。

部分残存的世家豪强,诸如审氏、甄氏等世家,他们现在所占据的土地,也只有使用权。

豪强世家免税的特权已经被全部废除,在明庭的治下,没有任何人有免税特权,所有的田地都要缴纳赋税。

成为官员将校,获得荣誉,立下功绩,最多只能够获得一定定额的“平税田”额度,并非是直接发田,而是设下额度。

原本是地多者多纳,地少者少纳,无地者不纳,并按照田地等级来征收税赋。

平税田还是要交税,只是定额内的平税田,只要缴纳田税和助役钱就行,不要缴纳因为超过上限而需要多缴纳的田税。

比如一个人拥有的田地超过了五十亩,达到了六十亩,那么他原本要缴纳的田税会多出一些,这就是惩罚。

但是他如果是县中的小吏,那么拥有十亩的平税田额度,他拥有六十亩地,也不需要缴纳多余的田税,不过当再超过,还是要缴纳多余税收。

而且当他去官之后,平税田的额度将会同时消失。

不将田地处理掉,那么也要缴纳相应的税收。

这一项土地的改革,也是考虑到实际的国情。

毕竟现在还是农耕为主的社会,若是支持者都没有办法享受到好的待遇,又有谁会支持。

难道靠着空口白牙,让支持者饿着肚子,过着清贫的生活来支持?

反抗暴政是为了更好的生活,而不是继续挨饿受冻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